
亞洲最大規模的動物保護國際盛會——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Asia for Animals Conference, AfA),8月26至28日在台北圓滿落幕。來自超過30國、600名以上的學者、實務工作者與決策者齊聚一堂,討論交流議題涵蓋:遊蕩動物管理、經濟動物福利、野生動物保育、水生動物福利、實驗動物替代方案到宗教與動物對話等議題,匯聚動保運動的多元視野與國際能量。AfA大會自2001年創辦以來,首次在台灣舉辦,豐富的議題、充分的交流對話設計、深度的文化體驗活動及台灣精湛全蔬食料理,讓本屆大會深獲國內外嘉賓一致好評。
本屆大會以「動物保護的反省與跨越」為主題,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臺灣動物與人學會(THASI)籌辦,並獲農業部及台北市政府共同支持合辦。
總統賴清德特別出席開幕典禮,強調動物保護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總統以收養三腳米克斯犬「斑斑」的故事,呼籲社會大眾以領養代替購買,並表達政府落實「動物友善家園」的決心。
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致詞指出,台灣動保工作的進步來自民間團體的推動、政策制度的制定及領導人重視三大力量的結合;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也分享台北市推動校園無肉日、寵物公園與新建動物之家等政策,從城市層級強調落實動物保護的實踐。
三日議程涵蓋六場專題演講、七十三場主題工作坊,給參與者多元豐盛的國際動保知識、觀點與技術交流。首日專題演講由資深台灣動物保護運動推動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以「台灣三十年社會與動物保護發展」為主題,從1989年台灣制定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脈絡歷史與台灣社會推動民主化的歷程,如何影響動物保護的發展,讓國內外與會者了解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進程。而致力研究動物倫理的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錢永祥老師,則以「動物倫理為何攸關人」為主題,強調:動物倫理不僅只是改善動物處境,更能深化人性與社會文明。聯合國顧問 Katya Burns 則從國際政策角度,說明如何將動物福利納入全球治理架構。
隨後開展的各主題工作坊,包括野生動物走私議題以及柬埔寨「野生動物救援隊」如何透過嚴格執法打擊非法貿易。「宗教與動物」工作坊則讓大家理解印尼與南亞的經驗,如何在不同傳統信仰中仍能找到慈悲與尊重生命的價值,藉此轉化文化與政策阻力。


第二天議程主題為「與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與互動」,就無數利用動物的產業與科學應用的動物福利為核心。來自英國四爪(Four Paws)組織的 Jessica Medcalf 指出,因為皮草、羊毛與皮革產業,全球每年有超過五十億隻動物被犧牲,他呼籲消費者透過企業社會責任(ESG)檢視並要求各公司品牌責任;Frank Schmidt 則揭露泰國椰汁企業,利用猴子採椰的不人道剝削;The Donkey Sanctuary 的Janneke Merkx則報告中國龐大阿膠需求所引發的全球驢皮貿易危機,急需消費者共同關注。韓國動保團體 KARA 的 Kim Hyun-Ji 則分享韓國推動禁食狗肉立法的歷史。
此外,實驗動物議題上更是本屆的矚目焦點,德國默克藥廠全球動物福利經理 Dr. Frederic Christian Pipp 率先分享國際製藥產業的改革方向,默克率先建立「廢除動物實驗」的三大分類路徑,包括已經有成熟替代方案的第一類、理論上可行,但在實務上仍需努力的第二類、以及目前科學界尚無頭緒的領域為第三類。Pipp 博士強調,若能將這項分類原則延伸至藥廠以外的其他動物科學應用領域,則可以加速全球推動替代方案的進行。
致力「器官晶片」研發的台灣新創公司——久浪智醫(Anivance AI) 帶來結合人工智慧的「器官晶片」技術,透過微型化的人體臟器模擬系統,搭配 AI 的大數據分析與自動化運算,研究人員能更快速預測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這項創新不僅能大幅降低動物的使用數量,也讓結果更貼近人體臨床實驗,同時有利於動物保護與台灣醫療產業發展。


第三天「與政府對話」的主題中,上午大會特別安排立法委員林淑芬、王育敏、劉書彬進行對談,聚焦如何透過跨黨派合作推動動物保護政策。三位立委一致認同,唯有建立跨黨派的對話平台、結合公民社會與政府資源,才能讓動保議題獲得長期支持與制度化推動。
本屆大會更突破、超越歷屆,首度以最常被忽略的「水生動物」福利議題為重點,邀請多位全球重量級學者發表演說報告。來自Aquatic Animal Alliance 的 Catalina Lopez Salazar 指出,全球水產養殖規模在過去二十年增加了兩倍以上,其中又以亞洲國家佔最大比例,僅魚類與蝦類就達到數千億隻,但人們卻常以「噸」計算產業統計,讓人們極易忽視並掩蓋其中龐大規模的個體犧牲,也因此她提醒,我們必須彌補落差,將更多農場動物保護資源,投入僅占不到一成的水生動物領域。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系教授焦傳金則以〈頭足類的痛覺與動物福利〉為題發表演講。他透過實驗證據證明,當烏賊被注射醋酸後會出現「自我照護」的梳理行為,而在注射止痛藥後這些行為立即減少。顯示牠們不僅能感知疼痛,還會積極追求止痛保護。他強調,既然科學已經證明頭足類具有痛覺,人類就應給予相應的保護,至少在實驗研究上遵循與脊椎動物相同的倫理規範。
享有全球高知名度的瑞典哥德堡大學 Lynne Sneddon 教授,在三天大會的閉幕壓軸演講中指出,魚類、甲殼類與頭足類雖長期被忽視,但科學早已證明牠們能感受疼痛。她在 2002 年的突破性研究中,首次揭示魚類具備疼痛感受細胞,徹底改變了科學界與政策圈的觀點。Sneddon 強調,當前全球魚類與甲殼類因捕撈或養殖而承受巨大痛苦,但卻缺乏完善福利標準,各國必須正視科學證據,立即改善宰殺、養殖與運輸方式,並禁止極具爭議的章魚養殖。她呼籲,人類不應再繼續漠視魚類等水生動物的感知與需求,「我們必須承認這些科學證據,並確保魚類福利被納入政策與實務。」
六百多位與會者從本屆大會使用的會議軟體回饋表示:這不僅是一場具備多元廣度與深度的專業會議,更讓亞洲動保社群充分的進行深度交流。來自印尼的與會者分享:「看到不同國家都有相似的挑戰,彼此也找到合作的契機,這是非常大的收穫。」另一名來自香港、目前在台灣進行鯨豚福利研究的與會者表示:「能夠參加這次大會真的非常幸運!雖然連日早起、睡眠不足,但每一刻都很值得。我甚至希望能參與所有工作坊。感謝所有講者與與會者的分享,讓我看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在短短幾天內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隨著閉幕典禮在熱烈掌聲中落幕,本屆不僅寫下台灣動保發展的新里程碑,也讓世界看見亞洲在動物保護上的勇敢反思與創新實踐。正如AfA共同執行長Sirjana Nijjar致詞時所言:「唯有誠實反思、勇於創新,才能開啟動物保護的新篇章。」而執行長Sarah Grant也有感而發地說:本屆會議是AfA大會的新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