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走在泰山區一個安靜無奇的鄰里間,偶爾可聽到小貓親人的喵嗚聲,循線找去,看到的是一個疑似不當飼養的案件。可愛的小貓被養在一樓民宅屋簷下,關在一個無法任意跳躍的空間,有水有飼料但卻找不到貓砂。雖然環境不算髒亂,卻也不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常態。

在敲門卻聯絡不到飼主的當下,調查員留下了探訪單,除了說明觀察到貓咪的飼養問題外,也留下了可以協助幫忙的訊息。

兩天後,接到一位小姐的來電,有點不好意思又溫和的告知調查員,貓咪叫蛋蛋,是個兩歲半的小女孩也已經結紮,是飼主從小養起也共同在外租屋生活。幾個月前蛋蛋隨飼主搬回泰山老家與家人同住。只是飼主媽媽無法接受貓咪,長輩們仍有一種認為貓咪代表不詳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家有神明廳的家庭,更害怕貓咪的飛簷走壁會破壞祖先們傳承下來的庇佑。

最後飼主只能妥協的在白天出門後先將貓咪養在屋外,等待下班後再把蛋蛋帶回房間裡,所以當初沒看到的貓砂也是擺放在房內,飼主媽媽雖然不喜歡貓,但若遇到下雨,還是會挪移貓籠,避免讓他吹風淋雨。而街坊間的婆婆媽媽,其實也很喜歡蛋蛋,經過時也會與貓咪有些互動。

有跟飼主溝通了貓籠過小問題,飼主表示自己也正在思考,因此很感謝我們提醒了她,飼主告訴調查員,終於有人跟她站在同一邊,也是關心貓咪的生活方式。最後調查員提供了較具有垂直空間的貓籠樣式給飼主參考,飼主也表示會再替蛋蛋買新籠子與布置,也會再和協會分享。

在調查員的案件資料庫中,有絕大部分的動物事件,執行到最後都成為處理人的案件。不當飼養的個案很多,但又有很多狀況無法單從表面得知,案件後藏著並非絕對的惡意,更常是因為缺乏溝通。

這大概是調查員眼中最夢幻的案件模式,我們要面對的除了飼主、通報者、政府機關,還有各種突發參入的民眾,調查員往往成為夾心餅乾,能夠獲得飼主的認同不是容易的事。但最終我們都是站在動物的這一邊,希望人與動物的關係能在一次次的協調中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