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動物前的準備

在訪查路途中,調查員總是睜大眼睛留意四周。當看到住家前擺放著使用過的貓砂盆,剛好有遇到一位阿姨,便下車了解宣導。在揭開實際飼養面貌時,是調查員從沒想過的樣子。當我們表明來意後,原本警戒的飼主逐漸轉為友善,並主動帶我們去看她收養的貓咪;當她掀開遮擋的帆布,讓調查員心頭一震——竟然是鳥籠。

幸福請等等我
幸福請等等我

牠是小莉,原以為在工地奄奄一息的牠,被飼主帶回醫療後可以重生擁有幸福。但,隨著現實中接踵而來的困難,活潑好動的小莉因為家中不堪磕碰的老人,飼主只能選擇將小莉關進籠中長期限制行動——變成了調查員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從遛狗開始,讓更多人一起改變台灣的飼主們

先說,調查員不鼓勵長期鍊養的行為,也不是想要公審誰。只是,在飼養前沒有想好,迫於飼主無法提供合適的室內圈養空間,狗狗只好被養在室外某個角落。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協助改造鍊養環境,幫狗狗爭取最大化的活動空間,也想跟大家分享使用圍片的改造案例,若您碰到類似的動保案件,也可以複製相同模式。但說到底,本質仍然是長期鍊養,bad唷!

不讓舊有觀念繼續

「小朋友覺得狗狗很可愛就養起來了。」這種飼養動機都是在幼犬可愛的時期,且再舊式觀念裡,狗隨便養都可以活,所以當最初堅持飼養及照顧的人消失,其他的家人對於狗狗並不喜愛的情況下,狗狗就會開始被迫遠離人的生活空間,進入無盡且孤獨的牢籠裡;也變成僅有在餵食時或陌生人靠近才有反應的狀態,沒有良好的互動,狗狗不知道怎麼向人類表達開心,吠叫聲在人類感受中,成了兇猛的表現。

關籠七年,來發的重生

第一次見到「來發」,對牠的印象是「兇到不行」,牠被關在一個不大也不小的籠子裡,一靠近,牠會立刻露出牙齒,表現出強烈的恐懼和警戒心,就連飼主都不太敢輕易靠近牠。我們詢問飼主,來發本來就這麼兇嗎? 飼主搖搖頭,開始說起來發的故事。

籠鏈外的風景
籠鏈外的風景

妖嬌是一隻被外籍移工因故搬家而遺留下來的生命,出於善意,後來由現任移工接手照顧。然而,隨著工作與現實壓力,移工自身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已經相當辛苦,照顧妖嬌變成十分不簡單的事情,最終不得不尋求協助,希望為妖嬌找到更適合的家庭。

生命不該這樣延續:籠鍊犬的產地

詢問住戶說這些被鏈綁起來的是誰的狗,大家紛紛搖頭:「這不是我們的狗」,下一句接「牠們是流浪狗,因為會追雞,所以才綁起來養著」,欸,抓到,飼主責任低落就是這樣,不認為自己是飼主,就不覺得應該有必要付出,一被要求改善,只會雙手一攤:「我也沒辦法,不然狗你帶走」,問下去說要幫忙送養,卻又改口說需要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