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許多人養狗是為了「看門」--- 狗會對陌生人或入侵動物吠叫,具備提醒與嚇阻的功能。雖然現今多改用監視器取代,但在許多地區,這種「看門狗」的角色依然常見。

這是在養雞場的狗狗---大黃,由於狗狗對於禽類較具威脅性,沒有辦法在這邊自由活動,僅能被關在門口旁的位置。飼主清理懷境時,才會將狗狗放出來跑動。雖然長時間關籠,但大黃對人仍然非常友善,對陌生人會吠叫,但更多的是渴望與人互動的機會,只要靠近就會發現大黃興奮地搖著尾巴,在四周巡查時,也會跟著人類轉來轉去直盯著等待回應。

詢問狗狗外出的頻率 時,對飼主的回應總是會保留一點懷疑,因為現場我們無法驗證,即便有外出牽繩,但如果事實是久久一次,都還是需要再介入溝通的;畢竟,調查員只能透過複查了解現場,無法時刻監督飼主行為,這部分只能仰賴通報人或志工幫忙觀察。

針對狗狗長期關籠的原因,飼主說因為範圍並不是封閉式空間,狗狗曾經從後面跑出去,如果他們不在現場無法即刻發現,擔心狗狗及用路人會造成彼此的危險,這樣的行為也是違反動保法,因為這個擔憂,所以一直沒有嘗試;調查員當下就先協助用鏈繩讓狗狗出籠,現場觀察狗狗的反應,發現在探索時發現有阻力及限制,就會在範圍內活動,沒有出現掙脫的行為,因此請飼主在現場工作時,讓狗狗嘗試鏈綁並觀察,確認沒有掙脫的情況就可以慢慢加長鏈繩來增加活動空間。幾次複查發現原先提供的鋼索已被更換為一條更長的鐵鍊,雖然當時狗仍被關在籠內,但我們再次與飼主溝通,同步將狗狗帶出鏈綁,透過狗狗當下的情緒與反應,讓飼主知道用鏈繩取代長期關籠 的方式是可實行且優於關籠飼養的方式。

為什麼無法立即讓狗狗自由活動呢? 因為在溝通過後,會依照飼主提供的位置去評估飼養方式,現場的環境 及能維持的飼養方式 去思考;因為現實中,很多戶外飼養的狗,無法進入室內、也沒有安全活動空間。若勉強放開,飼主又無法看顧,常會發生狗狗被車撞傷、未完成飼主責任規定的絕育而生出小狗,未篩選合適領養人選、甚至整窩被棄養的情況。這只會讓動物福利更加惡化。

改變是一件很漫長的拉鋸戰;除了環境及飼養方式的改善,真正需要改變的是飼主的觀念;如果無法翻轉飼主的想法,我們所提供的建議,只會有短暫的效果,久而久之又變回原樣或甚至更糟。

所以除了調查員複查與溝通,也會將改善後的情形提供給觀察者比對,讓大家知道需要協助觀察 的細項,提供現況 給調查員,讓問題在出現時能即時介入 與飼主溝通,慢慢推進每一隻動物的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