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動保司今年積極研議各種特殊寵物(異寵)飼養、繁殖、買賣管理,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給予高度肯定。惟於上個月(8/6)的「寵物分類分級管理評估研商會議」中,農業部擬將「狐獴」納入「灰名單」—即制定飼養及繁殖買賣規範後,准許開放民眾飼養為寵物。
兩會再次表達反對意見,呼籲農業部不應以少數民眾的飼養需求及繁殖買賣利益為開放依據,應以長期公共利益、物種保護、動物福利、生態環境與社會安全為優先考量,以避免未來重蹈綠鬣蜥在台灣的動物受苦悲劇與生態浩劫覆轍。
兩會建議:針對狐獴,農業部應以禁養為目標,制定過渡期管理配套,確保政策執行及兼顧現有飼主權益。
- 建立登記制度,要求現有狐獴飼主在過渡期內申報動物數量與健康狀況,接受政府飼養監督,禁止進行繁殖買賣。
- 應加強入境檢疫與非法貿易打擊,防止新個體流入。
- 長期而言,透過教育提升公眾對野生動物需求的認知,強調「可愛」外表背後的生態責任。
兩會重申,支持禁養狐獴是為了保護這一物種並促進負責任的管理,台灣有機會透過立法與教育,成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區域典範,狐獴的天性與需求與家庭環境格格不入,飼養不僅傷害動物,也威脅公共安全與生態平衡。


狐獴的生活習性與需求,難以在寵物店與一般家庭圈養環境下被滿足。
隨著社群媒體上狐獴(Suricata suricatta)形象的流行,其「特殊寵物化」的風潮逐漸擴大,部分民眾出於好奇與外型吸引力,將其作為家庭寵物飼養。兩會呼籲社會正視這股趨勢背後潛藏的動物福利、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等多重風險。
狐獴是高度社會化的野生動物,生活需仰賴群體合作與複雜的社交行為,其生理與心理需求無法在家庭飼養環境中獲得滿足。根據國際研究與多國法令規定,狐獴並非被馴化的動物,不適合作為家庭寵物,許多單獨飼養案例皆顯示,不當飼養造成狐獴壓力性行為、自我傷害與攻擊傾向,對動物本身及飼主皆構成風險,且可能在逃逸後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
狐獴原棲息地在非洲南部的乾旱草原與沙漠地帶,天性群居,常以多達20–30隻個體組成「族群」(mob), 牠們的一天幾乎被精確的社會分工與節律行為佔據—從哨兵觀察天敵,到覓食、哺育幼仔,每個成員都有分配的工作與角色,並非是飼養兩隻的伴侶模式或是人類家庭環境可以滿足其群體生活需求。
狐獴最核心的自然行為之一是「挖洞」。根據 Clutton-Brock 等研究人員(1999) 在《Animal Behaviour》 的研究指出:狐獴會利用強壯的前肢與銳利的爪子,在沙土中建造多入口的地下洞穴,作為棲息、育幼與防禦的空間。這些洞穴系統可長達數公尺,並具有多層分佈與逃生通道。洞穴的微氣候穩定,能在白天高溫與夜間低溫之間提供保護,對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即便在圈養條件下,狐獴依然會表現出強烈的掘洞行為,若人工環境限制了洞穴規模與結構,導致牠們行為受壓抑,並可能出現刻板行為與壓力反應。這意味著,飼養環境無法滿足其天生的掘洞需求,對福利將造成嚴重威脅。
人類飼養狐獴的三大問題
1、動物福利受損
野生動物的核心行為或習性需求不會因圈養繁殖多代而消失,與狗貓等經歷長期馴化的動物不同,野生動物即使在養殖場圈養多代,也無法消除其對自然行為的需求。有台灣業者曾經在會議中表示,現在被人工繁殖的狐獴跟野生狐獴的需求不一樣,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舉例,以大量被人工繁殖的水貂來說,Vinke等研究人員(2008)在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中指出,圈養水貂失去接觸水浴的機會,其尿液皮質醇濃度會升高,顯示動物處於高壓力狀態;相反地,提供水浴設施能有效減輕異常和刻板行為,並促進年幼個體進行遊戲行為的展現。此外研究也證明,大部分水貂願意付出努力(如推開重門)以取得水浴機會,遠高於對玩具或單純空間的需求。
這些證據顯示:野生動物的核心行為或習性需求不會因圈養繁殖多代而消失;同理,狐獴也不會因圈養而放棄其對空間、群體互動與掘洞環境的需求,否則將可預期會經歷高壓力與行為異常。
2、公共安全風險
狐獴擁有尖銳牙齒,尤其在保護幼仔或食物時,可能對人類造成咬傷,根據國外的飼養案例,即便從小飼養,一旦長到約六個月大(到了該保護族群的年齡),便會有防禦與咬擊的本能行為。
3、外來種與生態破壞
若狐獴逃逸或被遺棄至野外,可能對本地生態造成長期衝擊。日本沖繩在引入近緣物種——小印度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後,為控制其對原生物種的掠食影響,耗費近25年及巨額經費才將其根除,而台灣近幾年亦經歷像綠鬣蜥等外來種移除壓力。


各國禁養狐獴的法律現況與原因
近年來,世界多國針對狐獴及其他獴科動物的飼養與展示,陸續採取嚴格限制甚至全面禁止政策。雖然各國法律制度與管理方式不同,但政策的核心邏輯高度一致──以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動物福利及社會安全為優先。
🇪🇺在歐洲,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與葡萄牙等國已明確禁止私人飼養狐獴,透過「正面表列清單positive list」制度或嚴格的野生動物管理法規,將許可權限縮於少數符合資格的動物與飼養機構。丹麥則允許部分展演場所(如動物園)持有,但私人需申請特殊許可,且實際上難以通過審核。
🇺🇸美國多州嚴禁私人飼養狐獴,佛羅里達州禁止飼養獴科,因其具狂犬病風險、入侵潛力及公共安全威脅。內華達、伊利諾與肯塔基州禁止私人持有、運輸或輸入狐獴,採「原則禁止+嚴格管制」,以降低監管成本與生態風險。
🇰🇷韓國於2023年正式通過禁止「野生動物咖啡廳」的規範,禁止將野生動物作為商業吸引手段。由於動物咖啡廳存在空間不足、長時間與遊客近距離互動、缺乏專業飼養管理等問題,導致動物承受持續壓力,並提高人畜共通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風險。
🇯🇵日本曾引進小印度貓鼬(Herpestes javanicus)作為農業害蟲防治手段,卻引發嚴重的生態威脅,耗時25年根除。雖該案例物種並非狐獴,但同屬獴科的習性與繁殖能力相似,成為日本嚴格限制引進與飼養的重要依據。
從全球經驗來看,無論是基於動物福利、公共衛生、生態環境亦或行政管理效率,禁止或嚴格限制飼養狐獴都有充分的科學與政策理由。因此,將狐獴納入禁止輸入與飼養的法規,或僅開放科研與保育機構在嚴格條件下持有,並同步禁止以狐獴為賣點的商業展示,已成為多國的共同選擇。國際經驗也顯示,對於高風險的外來動物,先行源頭管理往往比事後治理更有效且經濟,這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國家在制定相關法規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國內飼養現況
目前,台灣對狐獴的繁殖與買賣缺乏明確的特寵管理規範,導致來源不明與非法交易的風險升高。若允許合法飼養,可能進一步刺激市場,增加嚴重不當飼養的亂象。從政府角度看,監管私人飼養的成本極高,甚至難以執行。更是有飼主認為狐獴可愛好養,但往往忽略動物真正的福利需求,國際間強調的動物福利五大領域Five Domains提出,動物福利不僅僅是觀察動物是否有生理上的不適,心理層面同樣重要,無數動物需要自然的環境措施,才能滿足動物的天性,確保心理健康。
參考台灣浣熊的案例,由於無法提供合適環境,長期以單調、關籠的方式飼養,更曾經發生因為飼主被咬,而處以嚴重不當管教的虐待發生,許多因不當飼養被棄養的個體無處安置,凸顯類似問題的嚴重性。現有狐獴飼養案例已暴露多重問題,包括環境不當、咬人事件與來源不明,顯示禁養是預防問題擴大的必要措施,而非僅要求符合「飼養最低標準」即可解決。
兩會強調,與其事後處理棄養或生態危機,預防性禁養更能從源頭降低風險,也是管理寵物市場的必要手段之一。
媒體聯絡人: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調查組長 尤盈之 0975-692-157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 陳玉敏 0910-150-908
參考文獻
● Holt, S. M., & Bennett, S. (2008). To swim or not to swim: An interpretation of farmed mink’s motivation for a water bath.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13(1–3), 307–32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8159108000634
● Mason, G. J., & Latham, N. (2004). Can’t stop, won’t stop: is stereotypy a reliable animal welfare indicator? Animal Welfare, 13, S57–S69.
● Cooper, J. J., & Mason, G. J. (2000). The use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to assess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enrichment resources in mink (Mustela vison). Animal Welfare, 9, 123–134.
● Clutton-Brock, T. H., et al. (1999). Selfish sentinels in cooperative mammals. Animal Behaviour, 59(3), 595-604.
● Price, E. O. (1984). Behavioral aspects of animal domesticatio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58(2), 482–490.
● The Korea Herald. (2024). S. Korea bans exotic animals in animal cafes.
● 公視新聞網. (2024). 外來種貓鼬日本耗時近25年根除。
● AAP. (2023). The Netherlands: Positive list for mammals.https://www.aap.nl/en/news/positive-list-mammals-netherlands
● 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 (2023). Prohibited Species List.
● Animal Legal & Historical Center. (2023). Nevada exotic animals law.Beckman, A. K., Richey, B. M. S., & Rosenthal, G. G. (2022).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wild animals to anthropogenic change: Insights from domesticatio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76(8), Article 99. https://doi.org/10.1007/s00265-022-03205-6
● Jensen, P. (2014). Behavior genetics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 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 2, 85–104.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animal-022513-114135
● Künzl, C., Kaiser, S., Meier, E., & Sachser, N. (2003). Is a wild mammal kept and reared in captivity still a wild animal? Hormones and Behavior, 43(1), 187–196. https://doi.org/10.1016/S0018-506X(02)00017-X
● Price, E. O. (1999).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animals undergoing domestication.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65(3), 245–271. https://doi.org/10.1016/S0168-1591(99)00087-8
● Ricker, J. P., Skoog, L. A., & Hirsch, J. (1987). Domestication and the behavior-genetic analysis of captive population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8(1), 91–104. https://doi.org/10.1016/0168-1591(87)9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