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長輩養的,我只是現在幫忙照顧。」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中並不陌生——原飼主因故無法繼續照顧,動物便由親友接手,然而飼養方式的轉變,往往也牽連著動物福利的犧牲。不過,有時危機也是轉機;當照顧者沒有既定的堅持與觀念,反而讓改變有了契機。

憨吉,是一隻名副其實的憨憨狗,第一次見到調查員就展現滿滿信任,搖著尾巴期待互動。相較之下,飼主對陌生人可就沒這麼友善了。「你們是誰?要幹嘛?」這樣的開場白在我們工作中其實很常見。這時,調查員會立刻觀察動物與環境的狀況,試著用誘因讓飼主先配合,帶狗狗外出,再進一步展開溝通。簡單的稱讚,有時就是打開對話的鑰匙,讓案件能順利推進。

憨吉的生活空間,是飼主自製的籠子。隨著牠長大,空間早已不足,年久失修的籠子充滿縫補痕跡,卻仍未讓飼主動念更換或改善。當調查員試圖與飼主討論環境改造時,對方總說:「不需要啦,牠也習慣了。再過不久這邊也會有變動,到時候再說吧。」這種推託。於是,只能透過每次的訪視,協助牠外出、整理環境時,並不斷提醒飼主,這些事不能「等有空」才做。雖然飼主嘴上總說好,但從每次回訪的結果就能看出,對牠來說,這些事始終不是優先。

直到某次訪視,我們發現飼主的健康狀況不佳,最近已由家人接手照顧。家人表示,除了要照顧生病的飼主,對狗狗也不熟悉,憨吉已經很久沒外出了。我們趁此向照顧者說明,目前的環境與飲食狀況,已明顯違反《動保法》第五條。由於家人也擔心引發更多問題,便同意我們協助改善現況。

由於飼養方式改變幅度較大,我們也特別提醒照顧者多加觀察,遇到問題該如何調整。因暫時缺乏遮蔽與休息空間,我們會再提供合適的狗屋。另一方面,也針對飲食習慣提醒他們盡量以飼料為主,這樣不僅能更容易滿足狗狗的營養需求,也能維持清潔與穩定的飲食。

考量到照顧者與動物互動仍低,我們也建議讓牠的活動範圍盡可能大些,這樣即使外出頻率不足,生活空間的分區仍可保有休息與活動的基本需求,至少能確保憨吉有乾淨、可休息的地方。

這類「一成不變」的飼養方式,其實並不少見。多數情況下,飼主只是想要「好整理」、「少麻煩」,甚至認為「牠都習慣了」。但事實上,大多數動物從未被給予選擇權;而飼主對於外界的建議,往往也視為不切實際、不必要。因此,面對這類案件,我們常需要透過多次小幅度的改變,讓飼主逐步看見動物的改善與變化。同時,也必須兼顧照顧者的實際能力,這樣的改變才有可能長久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