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段人與動物的關係,不是從完美的飼養開始,而是從一場偶然的相遇、一點點的善意出發。

這次故事主角是一對年長的夫妻。多年前他們在外頭看到一隻狗疑似被車擦撞,當下決定救牠一命帶回家中照顧也養了下來。但隨著家中變動只能戶外鏈養。對於動物照顧並無太多概念的他們,「每天餵剩菜剩飯」、「鏈綁著」這樣傳統飼養方式,在他們眼裡大家都是這樣養的。

隨著時間漸漸彼此感情深厚,每天會陪狗狗玩樂,漸漸煮飯也都會「特別」煮狗狗的份等,只是依舊維持著較老舊的飼養觀念。直到有天,調查員走進這個故事。

與其責備不如教導他們一起改變。

當我們發現飼養方式與動物福祉有落差時,第一步不是批判,而是了解——了解背後的動機與現實,並從「能做得到的事」 開始。

調查員從狗屋的底盤開始著手,與飼主一起修繕並加裝帆布遮蔽,改善基本遮風避雨的條件。接著逐步與長輩分享狗狗正確餵食、#外出嗅聞、活動的重要性,鼓勵他們每天多帶狗散步,哪怕只是多十分鐘,對狗狗來說都是福利提升。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對長輩並沒有抗拒也沒有敷衍(調查員遇到太多僅丟下一句「我就這樣養怎樣」的案件...)他們慢慢地聽調查員說明每個環節的意義,也一項項討論:「這個我們做得到」「這個我們可以改一改試試看」。雖然無法達到最理想的飼養條件,但每一個願意嘗試的改變,都讓狗狗的生活福利提高許多。

動物改變了他們,他們也為動物改變。

在資源有限、法規未盡完善的現況下,有許多飼養困境是惡意且拒絕溝通,但也有些並非出於惡意,而是資訊不足、觀念落差導致。大家不必是調查員,也不需完美的溝通技巧條件,只要願意多說一句、多花一點時間試著詢問,就可能為動物創造不一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