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忍心……溝通好幾次都沒用,牠一直被關在籠子裡。」這是一則來自飼主家人的訊息,不是鄰居,也不是陌生人。

狗狗的名字叫小虎,是家人幾年前從街頭撿回的浪浪。撿回後的照顧責任,就交由飼主擔起;然而,飼主的飼養觀念仍停留在過去,認為把小虎關在籠子裡是正常的。長期下來,小虎幾乎從未真正踏出過籠子。

更令人心疼的是,當小虎好不容易有機會外出時,過於興奮反而嚇到了飼主,讓飼主更加排斥讓小虎出籠。不論怎麼勸說,狀況都沒改變,其他家庭成員也多選擇忽視小虎的處境,但有一個人不放棄:發訊者。

在發訊者與調查員積極密切的討論下,終於有了轉變的契機。我們一起到現場,配合小虎步調戴上項圈、牽出籠,並帶小虎前往獸醫院健康檢查,結果顯示,小虎感染了心絲蟲,狀況不容小覷;經過說明,飼主也終於能稍微理解過去的飼養方式對小虎造成的傷害,不再堅決反對他人的改善,也與那發訊者一同按時餵藥給小虎。

如今的小虎,心絲蟲已痊癒,更不被困在潮濕陰暗的角落,多了遼闊、自由、健康、安全舒適的遮蔽休息處、穩定潔淨的飲食與環境。

有時候,不當飼養並非出於惡意,而是源自舊有觀念、資訊落差與資源不足。但一隻動物的命運是否能改變,常常只差一個人願不願意挺身而出。調查員理解,與最親近的家人溝通,往往是最困難的;也因此,更值得被看見與鼓勵,謝謝那位選擇不沉默的家人,願意為牠撐住轉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