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分享的是一隻比特犬案件。這隻狗狗長年被鏈綁在屋外,沒有遮蔽物,也沒有能好好休息的空間,只能趴在堅硬的地面上。與飼主之間的互動幾乎為零,甚至還帶著一點陌生和恐懼。牠的狀態看起來非常疲憊,走幾步就喘得厲害,懷疑已感染心絲蟲。這樣的情況,對比特犬原本強壯的基因來說,格外令人唏噓。
這次分享的是一隻比特犬案件。這隻狗狗長年被鏈綁在屋外,沒有遮蔽物,也沒有能好好休息的空間,只能趴在堅硬的地面上。與飼主之間的互動幾乎為零,甚至還帶著一點陌生和恐懼。牠的狀態看起來非常疲憊,走幾步就喘得厲害,懷疑已感染心絲蟲。這樣的情況,對比特犬原本強壯的基因來說,格外令人唏噓。
在過去,許多人養狗是為了「看門」--- 狗會對陌生人或入侵動物吠叫,具備提醒與嚇阻的功能。雖然現今多改用監視器取代,但在許多地區,這種「看門狗」的角色依然常見。
KURO是一隻曾被棄養在地下室的小黑狗。當年朋友臨時撿到牠後,將牠交給大哥:「先幫忙照顧一下吧。」原以為只是短暫的寄養,沒想到朋友就此消失,留下大哥和KURO一起生活,一養就是六年...
「這是長輩養的,我只是現在幫忙照顧。」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中並不陌生——原飼主因故無法繼續照顧,動物便由親友接手,然而飼養方式的轉變,往往也牽連著動物福利的犧牲。不過,有時危機也是轉機;當照顧者沒有既定的堅持與觀念,反而讓改變有了契機。
在一處廢棄老屋中,調查員發現一隻被長期關籠的狗狗。牠被飼養在狹長的鐵籠內,空間非常有限,籠中僅有一盆水與空碗。看到有人靠近,狗狗立刻搖尾巴、興奮地想要互動,透露了渴望陪伴與關注的眼神。
七隻狗中,有五隻狗被長期關籠,這之中四隻是兩兩關一籠,空間擁擠髒亂;較靠近馬路邊還有兩隻被鏈綁,但鏈繩常常打結,致狗狗只能在原地起立蹲下,甚至連趴下都有些困難,如果沒人發現,下雨了,就只能淋著雨等待飼主出現。調查員每次訪查,都見到狗身邊兩個空空的碗,調查員汗流浹背,看著狗狗在籠內沒水,天氣熱到張口喘息,真的很令人不捨。